(鄉, 乡) I
xiāng
ㄒ〡ㄤ
〔《廣韻》許良切, 平陽, 曉。 〕
1.基層行政區劃名。 後指縣以下的農村基層行政單位。 (1) 制,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。
《周禮‧地官‧大司徒》: “令五家為比, 使之相保;五比為閭, 使之相受;四閭為族, 使之相葬;五族為黨, 使之相救;五黨為州, 使之相賙;五州為鄉, 使之相賓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萬二千五百家。”
《莊子‧逍遙游》: “故夫知效一官, 行比一鄉, 德合一君, 而徵一國者,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
成玄英 疏: “鄉是萬二千五百家也。”
《漢書‧食貨志上》: “五家為鄰, 五鄰為里, 四里為族, 五族為黨, 五黨為州, 五州為鄉。 鄉, 萬二千五百戶也。”(2) 春秋 制, 郊內二千家為一鄉。
《國語‧齊語》: “五家為軌, 軌為之長;十軌為里, 里有司;四里為連, 連為之長;十連為鄉, 鄉有良人焉。”又: “ 管子 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。”
韋昭 注: “二千家為一鄉。”又郊外三千家為一鄉。
《國語‧齊語》: “制鄙: 三十家為邑, 邑有司;十邑為卒, 卒有卒帥;十卒為鄉, 鄉有鄉帥。”
《管子‧小匡》: “制五家為軌, 軌有長;六軌為邑, 邑有司;十邑為率, 率有長;十率為鄉, 鄉有良人。”
王念孫 《讀書雜志‧管子四》: “率, 當依《齊語》作卒。”(3) 春秋 戰國 制, 二千家為一鄉。
《鶡冠子‧王鈇》: “五家為伍, 伍為之長;十伍為里, 里置有司;四里為扁(甸), 扁(甸)為之長;十扁(甸)為鄉, 鄉置師。”(4) 制, 萬戶為鄉。
《漢書‧百官公卿表上》: “大率十里一亭, 亭有長;十亭一鄉, 鄉有三老、有秩、嗇夫、游徼。”(5) 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。
《舊唐書‧食貨志上》: “百戶為里, 五里為鄉。”
《宋史‧袁燮傳》: “合保為都, 合都為鄉, 合鄉為縣。”
譚嗣同 《改并瀏陽城鄉各書院公啟》: “ 瀏陽 書院凡六, 城內曰南臺;東鄉曰獅山;曰洞溪;西鄉曰瀏西;南鄉曰文華;北鄉曰文光。”
方之 《鄉長買筆》四: “清早, 周紅貞 就跑到鄉里來了。”
2.區域;地方。
《詩‧小雅‧采芑》: “于彼新田, 于彼中鄉。”
傳: “鄉, 所也。”
《孔子家語‧辯樂》: “夫南者生育之鄉, 北者殺伐之城。”
許承欽 《蒼峽》詩: “玉花不肯結, 散與波臣鄉。”
柳青 《創業史》第一部題敘: “‘行吧?’代筆人問。 ‘行。 ’ 王氏 用外鄉口音低低答應。”
3.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 “窮鄉僻壤有這樣讀書君子, 卻被守財奴如此凌虐, 足令人怒髮衝冠。”
葛洛 《衛生組長》: “ 韓醫生 下鄉來就是為老百姓治病的麼?”參見“ <<鄉城>> ”。
4.指某種境界;情況。
聶夷中 《飲酒樂》詩: “安得 阮步兵 , 同入醉鄉遊。”
李清照 《〈金石錄〉跋》: “余性偶強記, 每飯罷坐 歸來堂 烹茶, 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, 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, 中即舉杯大笑, 至茶傾覆懷中;反不得飲而起: 甘心老是鄉矣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二: “公子銀子到手, 手段闊慣了的, 那裏夠他用的?況且一向處在不足之鄉……沒有幾時, 手裏又空。”如: 夢鄉;溫柔鄉。
5.家鄉。
《禮記‧儒行》: “君子之學也博, 其行也鄉。”
孔穎達 疏: “鄉, 所居之鄉。”
王逸 《七諫‧自悲》: “過故鄉而一顧兮, 泣歔欷而霑襟。”
前蜀 李珣 《南鄉子》詞: “思鄉處, 潮退水平春色暮。”
周亮工 《書影》卷五: “予鄉 密縣 西山中, 多香鼠。”
魯迅 《書信集‧致曹靖華》: “ 霽野 回國了, 昨天見過, 但他說也許要回鄉一次。”
6.輩類。
《禮記‧緇衣》: “故君子之朋友有鄉, 其惡有方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、方, 喻輩類也。”
孔穎達 疏: “言君子所親朋友及所惡之人皆有輩類, 言君子善者則為朋友也。”
7.指身體上的穴位。
《素問‧陰陽應象大論》: “定其血氣, 各守其鄉。”
王冰 注: “鄉, 位, 本經之氣位。”
8.古官名。 鄉大夫的略稱。
《國語‧齊語》: “參國起案, 以為三官, 臣立三宰, 工立三族, 市立三鄉, 澤立三虞, 山立三衡。”
王引之 《經義述聞‧國語上》: “鄉, 亦官名, 與宰、族、虞、衡同例。”
《儀禮‧鄉飲酒禮》: “記: 鄉朝服而謀賓介, 皆使能不宿戒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, 鄉人, 謂鄉大夫也。”
賈公彥 疏: “以鄉大夫為主人, 故知鄉大夫。”
9.鄉飲酒禮的略稱。
《禮記‧王制》: “耆老皆朝于庠, 元日習射上功, 習鄉上齒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, 謂飲酒也。”
《荀子‧樂論》: “吾觀於鄉, 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”
王先謙 集解引 盧文弨 曰: “案《禮記‧鄉飲酒義》, 此為 孔子 之言, 句首‘ 孔子 曰’三字, 似當有。”
10.通“薌(香)”。
II
xiàng
ㄒ〡ㄤˋ
〔《集韻》許亮切, 去漾, 曉。 〕
通“ <<向>> ”。
1.窗戶。
《儀禮‧士虞禮》: “祝從, 啟牖鄉如初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, 牖一名也。”
賈公彥 疏: “云鄉牖一名也者, 案《詩》云‘塞鄉墐戶’, 注云: ‘鄉, 北出牖也。 ’與此注不同者, 語異義同。 北牖名鄉, 鄉亦是牖, 故云牖一名也。”按, 今本《詩‧邠風‧七月》作“塞向墐戶”, 傳: “向, 北出牖也。”
《禮記‧明堂位》: “復廟, 重檐, 刮楹, 達鄉。”
鄭玄 注: “鄉, 牖屬, 謂夾戶窗也, 每室八窗為四達。”
2.方向;方位。
《荀子‧成相》: “ 武王 怒, 師 牧野 卒易鄉 乃下。”
楊倞 注: “易鄉, 回面也, 謂前徒倒戈攻于後。
微子 名。 下, 降也。 鄉, 讀為向。”
《韓非子‧內儲說上》: “夫矢來有鄉, 則積鐵以備一鄉;矢來無鄉, 則為鐵室以盡備之。”舊注: “鄉, 方也, 有來從之方。”
陳奇猷 集釋: “鄉即古向字, 今作向。”
《文選‧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 “規天矩地, 授時順鄉。”
薛綜 注: “鄉, 方也。”
3.面向, 朝着。
《左傳‧僖公三十三年》: “ 秦伯 素服效次, 鄉師而哭。”
《荀子‧非相》: “鄉則不若, 偝則謾之。”
楊倞 注: “鄉讀為向。”
王先謙 集解: “向則不順, 背又謾之, 故必窮。”
《漢書‧張良傳》: “ 雒陽 東有 成皋 , 西有 , 背 , 其固亦足恃。”
顏師古 注: “鄉讀曰向。”
4.去, 前往。
《史記‧孫子吳起列傳》: “守 西河 兵不敢東鄉。”
陸游 《太息》詩: “白頭鄉萬里, 墮此虎豹宅。”
《奉酬段御史登岳陽樓之作》詩: “中宵秣馬不遑暇, 君又北鄉予南征。”
5.趨向。
《國語‧周語上》: “先王之於民也, 懋正其德而厚其性, 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, 明利害之鄉, 以文修之。”
韋昭 注: “示之以好惡也。 鄉, 方也。”
《淮南子‧原道訓》: “積於柔則剛, 積於弱則強, 觀其所積, 以知禍福之鄉。”
高誘 注: “鄉, 方也。”
《漢書‧成帝紀》: “間者, 民彌惰怠, 鄉本者少, 趨末者眾, 將何以矯之?” 顏師古 注: “鄉讀曰向。”
6.向往;景仰。
《禮記‧祭義》: “饗者, 鄉也, 鄉之然後能饗焉。”
鄭玄 注: “言中心鄉之, 乃能使其祭見饗也。”
《史記‧儒林列傳》: “乃今上即位, 趙綰王臧 之屬明儒學, 而上亦鄉之, 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。”
王明清 《揮麈前錄》卷一: “ 太宗 鄉儒學, 下詔搜訪民間, 以 開元 四部為目。”
7.偏向, 偏愛。
《管子‧形勢》: “風雨無鄉, 故怨怒不及。”
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曰: “言風雨之施, 無所偏向, 故非小民怨怒之所及, 喻人主行政無私也。”
8.從前, 原先。
《荀子‧儒效》: “ 成王 鄉無天下, 今有天下, 非奪也。”
劉向 《列女傳‧鄒孟軻母》: “鄉見子有憂色, 曰: ‘不也。 ’今擁楹而嘆, 何也?”
《宋史‧范仲淹傳》: “臣鄉論蓋國家事, 於 夷簡 無憾也。”
9.面臨, 將要。 參見“ <<鄉邇>> ”、“ <<鄉晨>> ”。
10.介詞。 表示動作的方向、對象等。
《漢書‧武帝紀》: “祠神人於 交門宮 , 若有鄉坐拜者。”
顏師古 注: “如有神之景象向祠坐而拜也。
《漢注》云神並見, 且白且黑, 且大且小, 鄉坐三拜。 鄉讀曰向。”
沈大成 《學福齋雜著‧西洋測時儀記》: “次察酉卯間, 有鐵筍引鄉儀心。”
11.連詞。 表示假設。 相當於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
《漢書‧五行志下之下》: “鄉亡 桓公 , 星遂至地, 中國其良絕矣。”
顏師古 注: “鄉讀曰向。”
III
xiăng
ㄒ〡ㄤˇ
〔《正字通》音享〕
1.通“饗(享)”。 享用。
《墨子‧耕柱》: “鼎成四足而方, 不炊而自烹, 不舉而自臧, 不遷而自行, 以祭於 昆吾 之虛, 上鄉。”
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曰: “上鄉, 疑同尚饗。”
《漢書‧文帝紀》: “夫以朕之不德, 而專鄉獨美其福, 百姓不與焉, 是重吾不德也。”
王先謙 補注引 周壽昌 曰: “鄉, 音享。
《祭義》: ‘饗者, 鄉也。 ’”按, 《史記‧孝文本紀》作“享”。
2.通“ <<響>> ”。
《漢書‧董仲舒傳》: “夫善惡之相從, 如景鄉之應形聲也。”
顏師古 注: “鄉, 讀曰響。”
《漢書‧天文志》: “政失於此, 則變見於彼, 猶景之象形, 鄉之應聲。”
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сделать НИР

Полезное

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